发表时间:2020-10-17 点击量:683
作为首届汉文化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州汉文化的特色与贡献”分论坛17日下午举行。在璀璨的汉文化形成、发展与完善中,徐州究竟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展开了热烈讨论。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委主任周琪将徐州对汉文化形成发展的作用归纳为“六大贡献”,即轴心时代的原创之功、先秦文化的复兴之功、文化江山的统合之功、儒释道早期的会同之功、大汉气象的文创之功、大汉文化的弘扬之功。运用翔实的史料,和国内知名学者的学术成果,周琪对“六大贡献”进行了深入阐发。
在论及“轴心时代的原创之功”时,周琪提出,老子思想成于徐州,孔子思想长于徐州,儒道后学发扬光大于徐州。徐州及周边地区不仅是“轴心时代”的中华文化摇篮,而且是道家思想的原创区,儒家思想的成长区,诸子思想的融汇区,从而成为大汉文化的源头和发祥地;在论及“先秦文化的复兴之功”时,周琪提出,正是有了以徐州出生的刘交、刘向、刘歆等儒学大师的努力,先秦文化才在一片废墟上得以再生和复兴,这也是中华文化的“新基建”和重整旗鼓后的再出发。周琪强调,汉文化是大汉君臣朝野和大汉王朝的人民承前启后的共同创造,毫无疑问,徐州人在这其中做出了极其卓越和突出的贡献。
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徐兴无教授阐述了楚汉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他认为,汉朝之所以能超越秦朝,关键在于文化。刘邦开拓了统一的帝国,继承了秦国的政治遗产,但又赋予其文化价值,汉采取了对传统文化复兴的态度。从根源上说,秦汉之际的陈楚和淮楚产生了既源于楚文化又超出楚文化的汉文化,这个文化既有平民文化活泼兼容的性格,又具有汇集周边文化,聚集人才的优势。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汉的制度是继承了秦,但汉的文化是继承了楚。政治史上的“楚汉”是两个政治集团,是彼此对立的。但在文化意义上,“楚”和“汉”是前后相继的文化传承。追周礼、追尧舜成为历代帝王的最高政治理想,也是从汉朝奠定的。
在二十分钟的发言中,江苏师范大学博物馆馆长赵明奇教授高度概括了徐州汉文化资源的总体面貌。他指出,徐州汉文化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制度文化遗产、精神文化遗产,以及后人崇拜形成的思想作品、行为仿效、纪念物品,其文化外延几乎涉及每一个华人。开创汉文化的领导群体主要是徐州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先秦以来的文明成果需要国家力量的捍卫,大汉一统以后的文化进步,需要国家力量的推动,因此可以说,汉文化发祥地就是在徐州。这个时期徐州地区的汉文化在江苏历史文化格局当中的地位,以及对中华文明的贡献,都是令人仰视的高峰。汉文化的星星之火源于徐州这块土地,徐州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时代标志和地理单元,有着鲜明的特征、深远的内涵、久远的影响。
南京师范大学陈书录教授则从如何弘扬汉文化优秀传统,助力徐州大都市文化圈建设的角度提出了思考。在陈书录看来,汉文化有以下的特点:不屈不折的斗争精神、重义质朴的性格特征、善用智谋的策士风范、健康长寿的养生理念、兼收并蓄的开放姿态、气魄雄伟尚武强悍的楚汉雄风,这些文化特性至今依然有传承弘扬的价值。陈书录认为,徐州汉文化的弘扬、徐州文化圈的建设应该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统一起来。大运河可以成为纽带,协同南京都市文化圈,苏锡常都市文化圈,徐州都市文化圈的共同发展。
交汇点记者 于锋